北京儿童医院雀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655549.html二、中国古代外科手术
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在对人体解剖和对疾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曾经是很先进的,加之麻醉技术的相应发展,给外科手术的改进和成功率的提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有些外科手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仅以腹部外科手术、整形外科手术之唇裂修补术为例。
1.腹部外科手术:西晋陈寿(-)根据魏、蜀、吴三足鼎立*权的原始资料等,撰《三国志·华佗传》时写道:“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酒服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腹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③陈寿在一一叙述了华佗高明的外科手术和其他医疗技术后还特别强调:“佗之绝技,凡此类也。”陈寿撰写华佗传时,距曹操杀死华伦的时间约半个世纪,可见华佗在腹部外科手术上不仅仅进行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同时也说明这些论述持之有据,比较可信。可惜的是,华佗遭曹操迫害,著作未能传世。在华佗之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详细论述肠吻合等腹部外科手术者,以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最早。该书是一部论述病因证候的专门巨著,虽少讨论治疗问题,但却比较具体的论述了腹部外科手术,这不但说明作者对此资料十分珍视,而且证明隋以前的外科学家确曾成功地进行过肠吻合手术。
《诸病源候论》写道:“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线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食耳”?这段论述是针对外伤引致的肠断裂。因此强调肠断端一头见者不可治。两头见者,要迅速进行吻合手术。关于吻合手术的步骤,强调“针缕如法”,虽未作具体叙述,但从另一段文字(见《诸病源候论·金疮成痈肿候》)叙述的缝合法中可以看出其缝合首先以针线分层缝合以连续断肠,作鸡舌状之连续缝合,亦可作隔角状之8字缝合。在缝合中还要注意分层次,别上下,针角大小整齐,松紧适当,使缝合紧密无际,勿令气泄,然后才可推入腹腔,缝合腹壁。对肠吻合术后护理,巢氏提出的具体要求,即术后必须作流质饮食,二十余日后方可吃半流质,百日后才可吃普通饭,他警告医患:若“饱食者,令人肠决漏”,在当时就难以救活了。
外伤造成腹腔大网膜破损坏死,《诸病源候论》提出了大网膜血管结扎和大网膜切除术,如:“若肠腹(月+册)(大网膜)从疮出……但视病取之,各有吉凶,(月+册)出如手,其下牢核,烦满短气,发作有时,不过三日必死。(月+册)下不留,安定不烦,喘息如故,但疮痈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当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导之。”?需要说明者,原文不详血管结扎后观察的内容。但从强调“当令一宿,乃可截之”看,是要观察血管结扎后,大网膜缺血坏死的区域面积,以决定切除部位和范围。值得称道的不但是公元6-7世纪间中国外科学家已经掌握大网膜坏死组织切除术,而且血管结扎以防术后出血和并发新的缺血性坏死结合起来考虑手术方案。同时,还特别提出切除手术后“勿闭其口,膏稍导之”。强调了不要立即关闭腹腔,尚需留置敷有消*软膏的引流,这些都是十分科学的见地。
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及外科学发展所需其他条件尚不具备,大的外科手术逐渐减少。公元十七世纪,中国一名操浙音的佚名外科学家,曾作过阑尾切除术。“予家凭舂人,夜患腹痛,非药石所能疗。使卧榻上,投以麻药,昏然若睡,切开腹壁,随割雄鸡血滴入,有形如蜈蚣昂头出,急以刀钳去之,以药线缝其口,病若失。”?这已是十分少见的手术了。
2.整复外科手术:关于整复外科,在中国古代也有着较丰富的内容。其中尤以唇裂修补术更为成功。据考最早文献记载是《晋书·魏咏之传》:“魏咏之,生而兔缺。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况百日邪!仲堪于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咏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及差,仲堪厚资遣之。”?由上述记载,虽然不详手术方法和步骤,但在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进行的唇裂修补术,确已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唇裂修补术在中国医学史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公元九世纪,曾有方干考中进士,但因唇裂而被削名落榜,他年老时遇补唇医师为手术修补,获愈,人称之为补唇先生。该文还记载了这位医家曾为十余人成功地进行了唇裂修补术。?医学文献记载唇裂修补术者,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约)为早。但该书也只简单记述:“儿生下缺唇,亦能弥缝,然不能掩其痕”。十五世纪外科学家洪涛,为成化皇帝第九子进行了唇裂修补术,达到“如天成”的水平,由此得“国医”、“补唇先生”?称号。同时代的外科世家、唇裂修补术专家吉人桀,擅技五十余年,所作手术之多可想而知,其水平也达到“七日补其缺,平复无痕”的效果。可惜均缺具体方法和手术步骤。
关于唇裂修补手术之方法和步骤,以王肯堂(-)较详细的论述为最早。他强调:“如缺唇,先以小气针作三截针之。用绢线一条,两头搓猪毛,以唾蘸湿,抹封口药(乳香、没药、儿茶、当归、杉皮炭、麝香、冰片等)于线上,将药线三截穿定。却以麻药抹缺处,以剪刀口抹封口药,薄剪去些皮,以线即缝就。以鸡子油搽患处,以金毛狗脊毛薄铺于上,却以封口药末掞于上,每日用药水(桑白皮、荆芥、*连、*柏、当归、白芷、赤芍、连翘、生地等)轻洗去搽油、换药,每日只换一次,待八日剪去线,搽药。”⑨较晚的另一外科专家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论述唇裂修补术也指出:“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小锋刀刺唇缺处皮,以磁碟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前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生肉满,去其丝,即合成一唇矣。”?由上述可知中国不但在腹部外科的发展上有过光辉的历史成就,在整复外科上也有着卓越的理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①《列子·汤问》四部丛刊本
②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
③《三国志·华佗传》卷29,中华书局。
④转引Lawall.“FourthousandyearsofPharmacy”,P,philadelphia
⑤参见《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
⑥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⑦窦材:《扁鹊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⑧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东京日新书院,。
⑨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卷6。
⑩吴谦等《医宗金鉴》。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24。
?钱思元:《吴门补乘》(史常永《再话兔唇修补术及整形史小议》内部资料)
?《晋书·魏咏之传》卷85,中华书局。
?参见《唐诗纪事》卷63。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
?顾世澄:《疡医大全》卷36,达安堂刻本,。
原载《中医杂志》年第5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