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http://ask.bdfyy999.com/《缝不起来的伤痕童年》是一个感人的回忆录,一个看起来很荒唐却无比真实地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的故事。
或许每个人都借着不同的方式在宣泄着情绪,对于作者而言,那就是通过一幅幅写实又抽象的漫画,讲述他成长的那段苦涩与不堪。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二战刚结束、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科学理性思维至上的年代。
戴维的妈妈似乎总是心事重重,在厨房里整理碗盘时总是弄得厨柜砰然作响;戴维的爸爸是放射科医生,工作回家后最大的乐趣就是一个人在地下室里对着沙袋猛击;戴维的哥哥则是在自己的房间打鼓,鼓声隆隆作响。
每个人都有抒发各自情感的方式,而戴维的方式则是静悄悄地生病。
从出生后戴维的鼻窦和消化系统就一直问题不断,身为医生的爸爸坚信放射线治疗可以帮助戴维,结果却导致了戴维十四岁的时候被诊断出得了喉癌,医院动了两次手术,他单侧的声带被切除,脖子上动过手术的缝线像是靴子上左右交织的鞋带一样,让人不忍目睹。
从此,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只能寄情于画画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此绘本是作者戴维斯摩尔的童年自传,作者把自身的不堪的童年经历再现于我们面前,或多或少的也唤起了我们自己的回忆,有多少人的童年是绝对的快乐与幸福的呢?成长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模糊,开始忘却,其实不过都是为了藏得更深,而烙印会于不知不觉伴随终身。戴维能够给以绘画揭示这份伤疤,对自己来说,莫不是一种放下,对他人来说,也许更是一种警示。小男孩戴维出身在一个非常疏离冷漠的家庭,并患有先天的疾病,却始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反而时时感受到母亲的厌恶,所以他慢慢变得更加抑郁寡欢,他用生病来对抗沉默,直到发现绘画的兴趣。读到最后不难发现,祖母的精神病史传到母亲这块表现出的是一种抑郁,在如今的社会中,普通人有时都会被精神的压力打垮,何况本来就有病史的人呢,而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最终的受害必将是那些成长中的孩子。《缝不起来的伤痕童年》这个译名,精准,切实的贴合于整个绘本的主题。在童真与悲情之间,更愿意去取阅那种简单的感动。
书中的第一视角是童年时期的作者且叫他戴维,他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有个哥哥。
脾气古怪的妈妈,似乎没有给过兄弟俩更多的爱,父亲与母亲不和。
偶然一次早归戴维撞见自己爱慕的一个年长女子竟是妈妈的女朋友。
后来戴维得了癌症,手术后他活了下来,但留给他的是巨大的伤疤和消失的半个声带。
他只能依赖心理医生和绘画走出阴影。
成年后他父亲告诉他之所以他会得癌症正是小时候给他治疗鼻窦和消化系统问题频繁照X光所为。
后来戴维的妈妈死了,父亲再婚,很幸福的生活了很久。大概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
但是戴维寥寥几笔传神的描绘了各种情绪,愤怒,压抑,害怕,恐惧直到现在各种画面依旧历历在目,看得心惊肉跳。
故事的讲述,画面的转换,流畅堪比电影。
戴维得知他得的是癌症的时候,之前家人对他伪装出来的友好他突然恍然大悟:他说:
”爸爸妈妈一起努力表现出来真正一家人的样子。爸爸那极不自然的和蔼。妈妈突然表现出来的奇怪和宽宏大量。尤其是,我那本象征着我自由的书,我意识到那天晚上,对妈妈来说,我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她心里我已经死了,她是来和我说再见的,也是来满足我最后的心愿的。但后来我似乎能活下来了,她便进到我的病房,又把那本书拿走了。“
似乎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对子女的教育虽然不尽相同,在童年时期通常带着一点野蛮的摧残的教育,各种不许各种必需,教育的价格标签,让童年的美好大打折扣。
而家庭的的困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让家人团结或者分道扬镳。而在死亡面前通常会让形同陌路的关系在生硬的掩饰下的更伺机待发,让人暗自冷笑。
我们对将死之人慷慨,努力的满足一切要求,却对眼前人苛刻,而一旦将死之人转危为安,那种伪装的和谐,不安的躁动便一触即发。
戴维的母亲是同性恋,她不爱他,在戴维感到害怕、渴望母亲的安慰时,母亲却从来不会为他遮风挡雨。
她对戴维极为冷漠,只是勉强扮演着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的角色。
母亲对于自己的欲望是极度压抑的,她压抑着自己的性取向,压抑着对她的母亲的恐惧和愤恨,而孩子则成了她替代性发泄和投射的对象。
她烧掉戴维的情色书籍,其实是在否定她自己的欲望。
她在戴维受到外祖母虐待的时候不许戴维说外祖母疯了,是在否定她自己压抑着的对母亲的敌意。
戴维的父亲是一名X射线医生,然而正是父亲采取的疗法导致了戴维的癌症。
在大多数时间里父亲也是沉默的,他要么不回家要么一回家就冲进地下室打沙袋。在这样一个沉默而冰冷的家庭里,他一言不发,甚至还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不过至少父亲最终亲口告诉了戴维他的癌症的真相。
戴维的家庭是极度压抑极度沉默的,父母自己什么话都不说,也不许戴维说话,不许他说外祖母疯了,甚至连戴维得了癌症都不告诉他。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戴维也学会了在沉默中发泄愤怒,在沉默中尖叫,在沉默中发疯。
还好戴维有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真相,他的妈妈不爱他。
心理医生引导他去探索自己的梦境和过去,关心他,鼓励他创作,于是戴维逐渐振作起来,离开了那个要将人逼疯的家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整本书最动人的就是结尾,外祖母被关在精神病院里,母亲在前面清扫道路,要戴维跟着一起去,但是“我没有去”。
“我没有去”这简洁的四个字在这里是如此的充满力量。
这种在沉默中发疯的精神病在这个家庭里代代相传,引着戴维也走向这条路,然而他没有去。
他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摆脱了家庭的阴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却并非一定要成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必成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不必走上和父母一样的道路,不必被原生家庭定义。
绘本的主旋律是灰白,一个和彩色绝缘的故事。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无法抹去的愤怒与厌倦,他们是一家人,这个家因为缺乏爱而显得愁云惨淡。
急于宣泄自己的情绪,刻意忽视他人,不做交流,因而无法得知他人的感受,分明是有血缘关系,却似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年幼的孩子生性顽皮好动,没人给他纵容,没人给他呵护。
要承认不被母亲喜爱是件心酸而无奈的事,无论生活多么灰暗,哪怕嗓子失声,看着如鞋带般的伤口,他也只是因恐惧尖叫,而未悲伤落泪。
兔子脸的医生说你妈妈并不爱你,一直装作不知情的戴维终于泪如雨下,整个世界都在毫无生气的雨水中黯然。
有的成长没有糖衣包裹,儿童只能懵懵懂懂地靠自己去寻找甜美与快乐。
用最残忍的方式逼迫他清醒,即使有梦想作为动力,内心应该还是有一处无法愈合的伤口。
童年,最应该被重视的时间段里,他活在忽视和打骂中。